12月10日,在“特”“優”農業高質量發展之雜糧科學高峰論壇暨山西農業大學115周年校慶系列學術活動期間,以“打響雜糧‘特優牌’ 闖出產業大天地”為主題的專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在線上舉辦。本次活動邀請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刁現民,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山西省谷子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原向陽,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剛剛,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研究員鄒劍秋四位專家作分享交流,旨在探索雜糧產業發展的最優路徑。
▲刁現民
刁現民從谷子高粱產業十年發展變化入手,闡述了后基因組時代下作物科學的發展方向,并就雜糧作物的未來研究與產業發展提出見解。他表示,十年間,全程機械化技術得以實現,顯著推動了谷子高粱的產業化發展;谷子抗除草劑品種得到普及,生產效率顯著提升,大戶生產成為主流,產業優勢區域形成,同時區域公用品牌、龍頭企業獲得生機。后基因組時代下的作物育種將從2.0版本向4.0版本過渡,基于現代分子遺傳的合成生物學、智能作物育種將成為現實,這同時也為雜糧作物未來的研究與產業發展方向提出新思考。他認為,要將商品品質優質作為食用雜糧育種栽培的首要目標,注重機械化輕簡綠色栽培,加強和企業的對接,與新型經營主體合作,培育滿足產業和市場需求的品種;同時要加強優勢產區品牌建設,在特色上求創新,并發掘傳統文化,才能真正為作物多樣性和雜糧產業保駕護航。
▲原向陽
“從全國來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但是山西省谷子的全程機械化率才30%多,與主糧差距較大,推進山西省雜糧機械化和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制約因素需要攻克?!本蜕轿魇‰s糧機械化生產種植面臨的現狀及困境,原向陽如是說。他表示,山西省作物機械化水平在區域、作物種類和管理環節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較大。提高山西省谷子產業化、機械化水平,我們還有較長的路要走,要不斷加強機械化抗旱精量播種機械和技術的研發及機械化收獲機械和技術的研發,不斷滿足丘陵山地種植的需求,提升相關機械的關鍵零部件質量和制造工藝的可靠性和適應性,解決部分領域或環節“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的問題,加強農機農藝農田協同配套,優化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能力,完善不同生態區域、地形地塊的機械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和模式等,如此才能更好服務于我省雜糧產業發展。
▲郭剛剛
郭剛剛就“釋放種質資源價值 引領大麥育種創新”的主題作分享。他表示,大麥是世界上最早馴化的萬年作物之一,當前已進入現代化育種階段,邁向綠色高產優質品種多元化需求的發展趨勢,其具有高產多抗、區域適應、養分高效、適宜機械化的特點,可用于傳統食品、食用保健、釀造專用等途徑。就如何發揮資源優勢,引領大麥育種創新,他建議一是開展規?;蛐丸b定,全樣本解析資源遺傳本底,拓展育種遺傳基礎。二是開展育種重要目標性狀精準鑒定與基因發掘,加快優異基因直接利用。三是構建和完善現代化遺傳改良技術體系,加速大麥的育種進程。
▲鄒劍秋
鄒劍秋就我國高粱品種改良進展與主攻方向作了交流分享。她表示,高粱是世界上收獲面積僅次于小麥、玉米、水稻和大麥的第五大谷類作物,目前國產高粱主要用于釀造,其次是食用、飼用、帚用。針對我國產業需求與國外發達國家差距,她建議我國高粱品種改良的主攻方向要以適宜機械化為核心,圍繞“優質專用”、“輕簡高效”和“減肥節水”,以充分利用干旱、鹽堿、瘠薄地,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滿足釀酒、飼料、食用等產業加工優質原料需求為目標,傳統育種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轉基因技術深度融合,開展種質資源創新,選育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優質、多抗、專用新品種,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活動期間,與會專家還就提升山西雜糧品牌影響力、山西谷子機械化種植的建議、提高高粱種植的國際競爭力、山西發展大麥產業的前景等話題與媒體記者互動。本次活動由山西省科協主辦,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山西省雜糧學會、山西省專家學者協會承辦。